6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和上海大学艺术学院承办的“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在上海大学举行。本届大展以“美丽中国——设计关注生态、关注民生”为主题,征集到全国59所高等专业艺术院校1000余件参赛作品。经评审专家甄选,268件作品入围本届大展,评选出“中国艺术奖”提名作品10件、最佳概念设计作品12件、最佳手绘表现作品7件和优秀作品33件。
28日上午,大展开幕式在上海大学艺术学院展厅举行。中国美协副主席吴为山、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主任张绮曼、中国文联艺术艺术中心艺委会工作部主任咸懿等出席开幕式,开幕式由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何小青主持。吴为山代表中国美协致辞,他指出环境艺术是人们栖居的重要载体,它不仅是生存环境,更是铸造心灵的空间,是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空间的营建。设计作品应更多地投射“中国梦”这个特质,向世界展示一个绚丽多姿、和谐美好的空间环境。
开幕式之后,主题论坛在乐乎楼学海厅举行,来自全国150余位嘉宾出席研讨会。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主任、中央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张绮曼教授做主旨发言。她回顾了全国环境艺委会的产生背景和历程,诠释了“为中国而设计”的活动宗旨和价值内涵,指出如何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现传统文化底蕴的精神内核是呈现在中国环境设计之路上的现实命题。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苏丹教授、申通集团总规部高级工程师何斌、四川艺术学院副院长郝大鹏教授、上海大学艺术学院金江波副教授、亚太设计师联盟秘书长何昌成、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院长赵慧教授分别进行了专题发言,与会嘉宾围绕“中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展开对话。上海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汪大伟教授做总结发言,他从设计师与时代要求的关系角度阐释了环境设计审美的价值意蕴,指出设计者用自己的方式给当下中国环境奉献一份设计智慧,用现代的视觉语汇重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活空间理念是设计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担当和责任。论坛由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何小青教授,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博士生导师蔡强教授担任学术主持。
28日晚来自全国300余位嘉宾莅临上海大学图书馆报告厅,参加“为中国而设计——第六届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圣象”之夜颁奖盛典,罗宏杰校长出席颁奖仪式并致辞。他指出上海大学在艺术设计领域积聚了比较宽厚扎实的学科基础,本次大展主题鲜明、立意高远,契合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他寄语本次大展成为环境设计和人才培养理念交流的盛会。之后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延申教授致辞,他希望上海大学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高校,应吸引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关注环境、关注民生,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次大展暨论坛上,各位专家学者围绕“为中国而设计”的主题发言引起了广泛关注,以下为发言摘要:
吴为山(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在开幕式上的致辞谈到环境艺术是一门大艺术,可以谱写美的情怀,让所有的人民栖居在一个有诗意的环境当中。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城市进程加速。很多的建设和思想意识往往不同步,建设的速度大于美的环境意识这种思想的自身,所以环境建设当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不和谐的因素。环境艺术是人们生存栖居的重要载体,它的营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心灵的一种滋养,它不仅是营建生存环境,更是铸造心灵空间。古代的和西方的技艺和理论是我们今人借鉴的智慧,这个时代要有这个时代的创造,今天要创造出、设计出、营建出符合今人生活方式和心理空间的环境艺术。这里面存在着两个关键词:一是“生态”、一是“民生”。如何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当中营建我们的空间,如何在这样的空间当中为所有的老百姓营建舒适和谐的精神空间,这就是民生问题。中国艺术协环境设计艺委会在十年之前就提出来的“为中国而设计”的理念,这不只是一个口号,更是一种心灵的呼声,同时也是我们设计艺术的指南。今天的年轻人是大有希望的一代,他们对于现代意识,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更强烈,他们在传统文化和人文情怀的学习,在设计作品当中就有了“中国”这个质,而且会向世界展示一个美丽的丰富多彩的、如诗如梦般的“中国梦”的美丽环境,
张绮曼(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主任、中央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绮曼的主旨发言首先介绍了中国美协环境设计艺委会的产生背景,响应国家创新设计的号召,于2004年提出了“为中国而设计”的学术主张,号召中国设计师立足中国本土,传承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面向未来,走设计创新之路,由此策划了六次“为中国而设计——全国环境艺术设计大展暨论坛”活动的举办。同时她也介绍了“为中国而设计”活动的主题和特点,特别是在第四届活动时发起了中央艺术学院等四校联合的“为农民而设计”的公益设计活动,已在陕西、山西两地取得了设计实践成果。她指出“为中国而设计”活动的目标是集合中国广大的环境设计专家学者的力量以形成智库,挖掘研究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传承保护、谋求创新,探索出一条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的当代环境设计之路,落实到中国当下城市化建设中,运用艺术与当代科技结合的设计成果来展现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苏丹(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苏丹的发言主题是《环境意识与创意产业》,他首先提出我们应该从设计原点出发来思考设计,当代语境下的环境艺术首先应该关注环境、唤起大家的环境意识、传达环保的设计理念。他还阐述了环境与艺术两者的关系:环境是艺术的空间载体,影响艺术创作的语境;而艺术对于环境是能量,是对环境的不同表达,人和环境要通过艺术的方式达成共识。同时,环境艺术化的方式,可以通过多元的艺术手段、公众参与等形式唤起公众的环保意识。他还提出艺术介入环境的方式,可以通过艺术家对自然的认识,通过公共艺术、环境艺术等多种形式的感染力,通过设计将艺术作品转化成生产力,转化成人头脑中的环保意识价值。
何斌(申通集团总规部高级工程师):何斌的发言主题是《上海轨道交通车站装修工程标准化及管理技术》,他介绍了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的概况与装修工程工作机制、装修工作的特点,整合上海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优势资源,并结合建筑装修艺术及地域文化特征,对地铁网络中部分重点车站进行了公共艺术整体策划、设计标准车站、重点车站的整体空间。他提出强调地铁装修的创新理念,从功能地铁到文化地铁建设,从多种材料、多种艺术形式、尝试采用高科技等设计手段,奠定了一线一景,文字与图像共同标识,为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实践经验。
郝大鹏(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四川艺术学院副院长、教授):郝大鹏的发言主题是《和谐·共生·校园》,他从五方面介绍了四川艺术学院新校区的建设的理念:第一,基于基地环境条件出发来思考一座城市生长的原点;第二,通过最大程度的保护基地原生态的地形地貌、以外实内虚、流动的校园空间布局、突出自然为主体的景观留白方式,阐述了一个可持续的规划设计理念;第三,通过隐匿的建筑体量、发掘传统地域建筑的语汇,架构了校园自然环境与山地共生的建筑形态;第四,通过恢复自然元素、减少人与人工改造等方式生态重建,恢复农房、廊、桥等校园景观建筑,再造乡土情结;第五,利用废弃物,采用传统技艺展示公共艺术作品,描绘一幅和谐的田园美景。最后,他认为校园是孕育思想与智慧的场所,植根于生态、带着一份理想与诗意的坚守,更能催生艺术创造与生机。
金江波(上海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金江波的发言主题是《体验至上——后世博公共空间开发与城市新景观》,他首先介绍了上海世博轴:“世博源欢乐源”大型巨幕互动媒体的项目背景,阐述了其项目的主体是以“水”为元素,以水为源、快乐为本的主旨,强调交流、交融、交感、交互的手段,汇集大型超视觉、超媒介的艺术形式介入“世博源”的场域,塑造上海城市新商业地标。大型巨幕互动媒体是由136台68组投影仪无线链接以及无缝拼接对位,组合成超过6000㎡的亚洲最大最复杂的户外影像不规则异形大屏幕投影秀及手机互动体验多媒体作品,并从生命、智慧、快乐之源三个方面的创意对作品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何昌成(ASIA PECIFIC FEDERATION DESIGNERS亚太设计师联盟秘书长):何昌成介绍了亚太设计师联盟建立的历程与简介,是以全球精英设计师为主体,旨在引领亚太及国际设计发展的公益性联盟。它吸纳了建筑、环艺、室内设计、规划设计、产品设计、新媒体设计等设计师,主旨是促进全球设计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亚太地区及世界设计水准;推广原创设计理念,传播先进设计文化,引领全球设计文化发展导向,其在业界产生巨大反响;他还介绍了亚太设计师联盟的工作模式、核心成员与国际理事会成员,及其组织的重大活动。
赵慧(中国美协环境艺术设计委员会委员、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艺术学院院长、教授):赵慧的发言主题是《重构逝去的家园——山西农村生土建筑改造设计》,他介绍了中央美院、西安美院、北京服装学院和太原理工大学组成四校联合设计组对陕西省、山西省等地进行农村生土住宅调研,开展的联合公益设计活动。“为西部农民生土窑洞改造设计”项目已先后获得国际、国内四项大奖,此次以山西省平遥县横坡村沿崖式覆土窑洞保护与改造为课题,通过几个窑洞的环境综合改造设计实践,展示了窑洞建筑的保护与现代技术的完美融合,拓展了窑洞建筑的适应性,探索了在环境友好发展前提下,未来新型建筑的新趋势。
汪大伟(中国美协平面设计艺委会副主任、上海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汪大伟的论坛总结谈到,设计师应坚守自己的准则,为中国设计,用自己的智慧,用不同的方式,坚守自己的一方土,挖掘自身文化的底蕴,通过自己的设计,给当下中国的文化发展贡献一份智慧,将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与文化传统,以当代的语言传承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世界对我们的尊敬和感动,这也回答了“为中国设计”是我们每位设计师的担当与责任。
刘延申(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环境规划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环境艺术设计要积极参与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等社会公益和社会急需的设计项目,走出纯学术的象牙塔,资源整合、模式创新,跨学科、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坚持绿色、生态、低碳、环保、智慧、健康的设计理念,以人为本,美化环境,为民服务,造福社会。同时用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设计,开发、制作系列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以及其他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和科学相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环境艺术设计创新人才。我国环境艺术设计的提高和发展需要关注以下问题:政府政策扶持,体制机制创新,历史文化传承,国际比较研究,自主创新研发,资源技术整合,知识产权保护,金融创新服务,人才引进培养,教师培训提高,产学研用结合,国际交流合作。通过大展暨论坛,我们希望涌现出更多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作品,涌现更多的优秀环境艺术设计师,为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中国梦而贡献力量。同时,也希望上海大学作为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高等学校吸引更多的年轻设计师关注环境、关注民生,为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做出更多的贡献。
罗宏杰(上海大学校长):罗宏杰在大展颁奖典礼嘉宾见面会上的谈话讲到科学技术如何介入艺术设计。科技的发展,带动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设计不仅提升物质空间的质量,也承载了审美意蕴的塑造。艺术设计的发展需要探讨新材料、新技术如何运用到设计中去,促进艺术设计与科技结合,推动设计的纵深发展,也带动创新设计深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每个方面,提升人们的环境生活质量。以洁具为例,设计在洁具外观的美化之外,还引入空气动力学、流体力学及新材料、新技术,强化对洁具功能的改善和提升。他希望中国艺术家协会与上海大学能够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开展全方位的交流。上海大学的艺术学科,在上海地区处于领先地位,双方深入合作,在艺术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以学术交流和设计合作为载体,利用上海区域优势,为中国艺术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环境设计艺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