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艺术

艺委会

“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浙江艺术家采风创作展研讨会在全山石艺术中心举行

12月26日,“八八战略”实施二十周年浙江艺术家采风创作展研讨会在全山石艺术中心举行。

image.png

浙江省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艺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余旭红,浙江省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浙江省艺术家协会顾问、浙江省中国人物画研究会会长池沙鸿,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委员、浙江省艺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杨大伟,中国艺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院长邬大勇、中国艺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封治国等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会议由王敏杰主持。

来自中国艺术学院等全省艺术院校、浙江画院、浙江油画院以及各个地市的16位艺术家代表分别针对创作感想与本次展览进行了畅谈。听完大家发言,高世名主席谈到展览做得很朴实,很真切,并分享了他对艺术创作采风活动的体会。浙江省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余旭红传达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并做了总结发言。

 研讨会上高世名主席明确提出,“最前线”写生创作活动已经做了四次,第一次是在建党90周年,一共13支艺术家团队,奔赴“八八战略”火热的建设现场采风创作,举办了高质量的主题展览“与时代同行”。这不仅是浙江省美协历史上的第一次,也是全国美协历史上的首次跨学科的主题性艺术行动。第二次是针对“五水共治”,以中国美院师生团队为主,超过两千人,把美院的“下乡”“田野考察”与“五水共治”连接起来,让年轻一代的艺术家、设计师感知到浙江大地正在发生的一场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第三次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是致敬抗疫英雄的“众志赞歌”。今天的展览是第四次,更加显现出艺术家贴近生活的个体表达,他们对这个时代作出了非常自然、真切地反映。

“最前线”并不是主题创作,而是以采风为方法,强调现场感,强调时代意识,强调把社会发展的最前线作为艺术创作的大现场。所以我们艺术家要对社会进程有所把握,对时代脉搏有所感应。

中国文艺界一直有“采风”的传统,倡导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社会、体验生活。“采风”传统最早可以上溯至《诗经》时代,《诗经》里的“国风”就是通过“采国风”即收集各地民间歌谣而成。《汉书·艺文志》中讲:“《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可知古代采风,是为了观风俗、知民情,以正为政之得失,是执政者了解世情、感通民心的重要方式。在二十世纪,古老的“采风”传统在中国革命的历史洪炉中转化成为革命文艺的重要支撑。

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说:“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在毛主席这一思想的指引下,“采风”进一步成为文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的行动,一代革命艺术家们“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地和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接续延安文艺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所有艺术院校都在教学体系中设置了“下乡采风”课程。艺术家们奔赴田野,到火热的生活中、到人民群众中去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学会用新社会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去观察生活、理解社会、表现人民。“下乡采风”成为青年艺术家贴近现实、体验生活的重要途径。

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总书记对人民的理解体现了对人性的深刻洞见,从这样的人民观出发,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就不只是外在的现实表象,而是我们真切地卷入其中的有切肤之痛的身心经验。要想真正建立起生活的经验,就必须引导青年艺术家学会用身体丈量历史,用生命感触世界,将自我充分投入到生活的现场、现实的深处,在当代人的生活现实中树立艺术的社会关怀,将个人创作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相连,以人民之心养护艺术之根。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扎根之江大地,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为新时代发出艺术的最强音。

余旭红书记根据浙江省委宣传部的统一部署和浙江省文联的要求,传达了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的精神。他特别谈到,一是未来浙江省美协和省画院、省油画院、各地美协、包括和美院有关的工作应该互通有无、协同推进;二是要抓重点、强机制;三是要深研究、重传播;把浙江艺术创作研究的先行经验,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得以传播。

(来源:浙江省美协)